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 
惊艳!让建筑“再生” 共赴一场风土建筑之旅-全球新视野
来源: 央视一套      时间:2023-06-25 09:57:42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技术和文化的结晶

它承载着一方风土


(资料图片)

也留存着我们的文化记忆

关于建筑,您了解多少?

为什么要让建筑“再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

主任常青

带您共赴一场风土建筑之旅

这些小知识 您了解多少

风土建筑指的是

民间的、带有特定文化记忆的建筑

对于如何使这些建筑“再生”

常青院士用“留、改、拆、拼”四个字概括

留:保留建成遗产当中可识别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改:除有重点保护身份的对象之外,对建筑进行改良提质

拆:在允许的范围内,谨慎地拆除旧建筑

拼: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态的建筑多元共生、和而不同

常青院士两道小题

考考你古建筑知识

01

对清代故宫影响最大的工匠来自哪里?

A.江西

B.山西

C.江苏

02

以下哪个成语与古建筑的形式有关?

A.钩心斗角

B.转弯抹角

C.登堂入室

风土建筑的“再生工程”是什么?

常青院士化身导游

带你“打卡”三处地点↓↓

13年没修完的五条半街

海口骑楼老街

海口骑楼老街

是常青院士耗时最长的项目

13年仍未修完

从单调的一楼一色

到“再生”后的彩色街区

他让建筑“再生”为最初的样子

为什么需要这么久时间修复?

常青院士介绍

在修复海口骑楼老街的过程中

邀请材料病理学专家

用无损探头技术采样

发现这条街从前是“彩楼一条街”

找回了这些老房子的“色彩”

更要恢复它们的空间利用

才是“活化”和“再生”

戳视频,体会老建筑的“整旧如故”

↓↓↓

修复废墟里的古建筑

桑珠孜宗堡

日喀则天际线的桑珠孜宗堡

是日喀则的一个地标

也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它是元朝的建筑

比布达拉宫还要早330年

但可惜的是这个建筑留下的是废墟

想要恢复毁掉了的建筑

废墟是否保留?

如何重现建筑原本的形态?

常青院士表示,希望留下废墟

保留那些历史信息与历史记忆

前后用了五六年时间

将它修复成了

“远观天衣无缝,近看新旧有别”的样子

造出了想象中的古建筑

屈子书院

造访了日喀则

再来湖南岳阳看看

这里要建造一个纪念屈原的博物馆

但要和原有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子祠

保持一定距离

如何用今天的材料

在古建筑附近造一栋新建筑

让二者新旧共生?

常青院士说

建造屈原博物馆

既要表达出湖湘地区的风土特征

还要让人联想到

屈原那个时代建筑的样子

为此他翻阅《楚辞》

检索出“玄玉梁、朱砂板”

大量对建筑的描述来分析与体会

还从民间风土建筑中找线索

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屈子书院

一个今天想象中的

屈原所在时代的建筑样子

楚辞文化交流中心怎么做?

为了彰显新旧共存共生

一个钢结构的屋顶出现了

↓↓↓

在保护的前提之下

用更新的理念让建筑“再生”

让这些遗产

与时代共同前进

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

相信通过一代代传承

我们 把一个地方的风土建筑留下来

让它得到“活化”与“再生”

进而留得住我们的乡愁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